开始“明抢”了, 印度对中企趁火打劫, 外媒: 莫迪把事情闹大了
当“机会主义”戴上“经济独立”的面具
近期,印度政府突然宣布新规:中国企业在印度合资公司的持股比例不得超过10%,且需强制转让核心技术。这一政策看似为“保护本土产业”,实则暴露了莫迪政府在中美关税战白热化之际的投机算计——既想借美国施压中国的“东风”截取红利,又企图通过限制中企话语权实现“技术白嫖”。
这种“趁火打劫”的短视行径,不仅引发国际舆论哗然,更让印度沦为全球产业链博弈中的“机会主义典型”。外媒直言:“莫迪政府正将经济政策异化为地缘杠杆,最终可能闹出更大的战略乱局。”
一、产业博弈:印度为何“既要中企的钱,又要中企的命”?
1. 中美夹缝中的“战略投机”
印度对华政策的反复横跳,早已成为国际舞台的“名场面”。在中美关税战升温的背景下,印度一方面跟随美国加征中国钢铁12%关税以表“忠诚”,另一方面又悄悄豁免中国空调压缩机进口限制,试图缓解国内供应链断裂危机。这种“两面下注”的逻辑,实则是印度试图在中美博弈的夹缝中攫取利益:既想承接从中国转移的产业,又担忧过度依赖中国技术。
然而,印度宣称的“经济独立”本质是“选择性开放”。例如,普通中企在电子领域持股被压缩至10%以下,而跟随苹果等美企转移供应链的代工厂可放宽至49%(仍需审批)。这种区别对待暴露出印度“开放市场、封闭利益”的双标本质。
2. 保护主义下的“产业焦虑”
印度对中企的警惕,源于本土产业的脆弱性。以智能手机市场为例,中国品牌曾占据印度75%的份额,但莫迪政府以“税务违规”为名对小米、OPPO等开出累计超629亿卢比罚单,甚至冻结资产。这种“收割式监管”的背后,是印度本土企业竞争力不足的焦虑——即便强推“印度制造”计划十年,其制造业占GDP比重仍不足15%,远低于中国的28%。
二、技术掠夺:印度如何“强摘果子”?
1. 行政命令下的“技术勒索”
印度新政最引发争议的,是强制要求中企转让核心技术以换取市场准入。例如,在新能源领域,印度试图通过合资条款获取中国锂电池技术,却对本土研发投入避而不谈。这种“逼供式本地化”无异于杀鸡取卵——中国五矿为印度建造的全球最大炼钢高炉,投产不到半年便被印度加征关税“反咬一口”。
2. 沦为美国“遏华工具”的风险
印度的技术限制政策与美国的地缘战略深度绑定。美国副总统万斯访印期间,直接施压印度加强对中国科技企业的审查。印度看似在“独立决策”,实则成为美国技术封锁链的一环。讽刺的是,印度70%的半导体封装材料、90%的光伏组件仍依赖中国供应链,这种“去中国化”口号与“用中国零件”现实的矛盾,正将印度推向战略混乱的深渊。
三、现实落差:野心与能力的致命矛盾
1. 供应链“去中国化”的幻象
印度试图打造“外资建厂、本土收割”的产业模式,却忽视自身结构性短板。以苹果产业链转移为例,印度工厂的本土化率不足15%,关键零部件仍需从中国空运;号称“印度硅谷”的班加罗尔,90%的服务器仍依赖华为设备。更讽刺的是,印度一边限制中企,一边依赖中国焦炭(占进口60%)维持钢铁生产——若中国断供,印度3亿吨产能将直接瘫痪。
2. 制度缺陷与“投资坟墓”标签
印度营商环境的恶名早已全球皆知:政策反复(如追溯60年前税法向沃达丰罚款33亿美元)、审批繁琐(项目需经10个部门耗时2年)、基础设施滞后(电力短缺、物流低效)。联合国数据显示,2023年印度外商直接投资暴跌47%,而越南、印尼却逆势增长。这种“既要外资输血,又设政策陷阱”的做法,正让印度沦为国际资本的“高风险雷区”。
结语:投机者的代价与亚洲未来的启示
印度对中企的“明抢”政策,本质是一场豪赌——赌中美冲突的“窗口期”足以让其“空手套白狼”。然而,历史早已证明:机会主义者往往是博弈中最先出局的一方。
短期来看,印度或能通过关税壁垒和股权限制获取蝇头小利,但其基建延误、外资撤离的损失将远超收益(经济学家测算,对华钢铁关税或导致120亿美元损失)。长期而言,若印度不解决制度僵化、教育薄弱、研发投入不足等根本问题,仅靠“限制+索取”的权术操作,终将陷入“虚假繁荣”陷阱。
反观中国,从被技术封锁到自主研发量子炼钢技术,从产业链低端到主导全球新能源市场,其崛起之路证明:唯有深耕内生动力,才能抵御外部风险。印度的教训警示世界:在全球化博弈中,真正的赢家从不是“趁火打劫”的投机者,而是那些“真抓实干”的深耕者。
可以预见的是,印度若一意孤行,必然将遭到中方狂风暴雨般的反制。正如《印度快报》所言:新德里以为在玩国际象棋,实则连跳棋规则都没搞懂。这场闹剧的终章,或许早已写在生产力与制度的差距之中。
上一篇:高龄生育的那些意想不到的优势
下一篇:和讯投顾魏于钦:A股市场投资逻辑